漫谈沟通(全国观摩课)香港 黄锦燕 全国阅读课特等奖。
2002年10月,在广西南宁市举办的全国第四届阅读观摩活动中,我有幸欣赏到香港教师黄锦燕执教的《漫谈沟通》一课。当时就感觉到这堂课从理念到过程到策略,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。两年后的今天再次观看这堂课的录象,仍然能真切地感受到师生情感的交流,心灵的碰撞。据黄老师说,从接到上展示课通知到正式站在赛课场上,只有一周的时间,没有做更多的准备,基本上是按平常在香港的感受和方式上的。也许是平日里看到过太多的表演课、模式课,我觉得,黄老师的课,为内地语文教学改革吹来一袭清风,她的课得到领导、教师、专家的一致好评,获得了大赛的特等奖。
黄老师的课,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:
1.转换角色,营造氛围,师生关系零距离
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,教师是合作学习中的首席。香港黄老师已将“以学生为本”“学为主体”化作了自己的血肉,她尊重学生是真诚的,体现在她的一举手、一投足,每一句话语,每一个微笑。大家大概已经注意到了,黄老师丝毫不象来自于繁华之都香港的老师,她衣着朴素,幽默风趣的语言,略显夸张的动作使课堂气氛极为活跃。每个学生发言之后,黄老师总要道一声“谢谢”,而且是那么地自然,那么地真诚,那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声音。“太有创意了!”“掌声鼓励鼓励!”等等也是她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。特别是课结束时,她要求全场的听课者为学生鼓掌,给予更多的鼓励。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,她和学生共同学习、探究,已形成习惯,不这样做反而不会教了。这才是真正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,准确给自己定位——学生学习的伙伴,同时又是指导者、引导者。角色转换,老师在学生中间,不是在学生之上、之前,真正做到俯下身子,心贴着心,没有师道尊严,只有朋友间的友情、信任与合作,与学生零距离!她与学生真正融为一体、打成一片了。
教学片段之一:
师:老师第一次来这里,感到很紧张(特定环境,新教师,学生普遍感到紧张),但是我今天收到一张便条,上面写道“祝平安”。同学们猜猜,这张便条我看到时,放在哪里?
生:家里人塞在你的手袋里。
生:在早餐桌上。
生:在电脑里发现的。
师:你们说的这些都是很正常的。而我的家人往往会用特别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我的爱。这张纸条放在我家抽水马桶的盖上,(一片笑声)这就是我跟我家人的沟通方式,他们知道我很忙,纸条有时贴在冰箱上,有时放在电视机上,有时搁在枕边。你们平时是怎么跟家人沟通的?
生:用语言来交流。
师:我们先来做一个活动,叫做“有口难言”。
一生上台不说话,做动作(肚子疼),其他同学猜。
另一生上台表演(等待),台下学生猜。
第三位学生上台表演在产房外父亲的焦急神情。
(学生演得很精彩,听课者掌声、笑声不断)
师:除了语言,我们还可以通过动作、表情等来表达我们的心情。
黄老师幽默风趣的开课方式不仅很快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,同时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要敢于求新求异地思考。“放在马桶盖上”这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,让学生在笑声中消除了面对几千听课者的紧张。老师与学生平等和谐的沟通方式既让学生一目了然课文的内容,也在“活化”着课文的内容。
2.联系生活,实践运用,开放的课堂讲求效率
教育服务于生活,服务于社会。今天的教育一定要根据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来办。语文教学亦然。我们的教学内容要向社会开放,形式向生活开放,改变语文课程孤立、封闭、凝固、僵化的弊端。从这节课上看,香港的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已领先我们一步。黄老师非常注意课文与学生生活,与儿童经验世界、想象世界的联系。从解读课题时家人把祝福的纸条放在抽水马桶盖子上的生活趣事,到“解疑能力大比拼”中充满生活情趣的问题:孩子突然哭了,你怎么办?你来到非洲,肚子饿了想要吃饭,该怎么让非洲土人明白等等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知道了人类才是最善于沟通的动物,接着,又创设了许多生活场景,如香港的姐姐要过生日了,你用什么方式向她祝贺?一位北京朋友来到南宁,向你询问公共厕所在那里,你怎么给他指路等,让学生置身于生动活泼的情景中,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,操作演练如何运用各种恰当的方式与人沟通。
教师的指导,学生的实践,让我们看到课程一旦与学生生活、社会实践相联系,那么学习就能指导生活,服务生活;关注未来,关注学生发展的思想也会融合其中。
3、有效合作,自主探究,恰当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加强指导的关系
谈到合作学习,我们应该记住这样几句话:充分自主,有效合作,适度探究。不是大事小事必合作,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,有合作学习的价值,还要讲求合作学习的效果。
教学片段之二:
师: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不同的人,需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他们交流,我这里有几道题目,现在请几个小组讨论一下,你将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你所遇到的难题呢?(将题目分给小组,小组同学共同讨论解题方法)
师:可以大声地说,然后告诉大家你们讨论的结果。
第一小组讨论结果:
题目:有一个北京来的小朋友,想上厕所,你怎么办?
生答:我们商量后决定可以用普通话告诉他,带他去;画地图……
第二小组:
题目:上课之后,前面的一位同学睡着了,你怎样提醒他?
生答: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可以在他后背推一推,踩他的脚……
第三小组:
题目:一个小孩子哭了,你怎么逗他笑?
生答:做鬼脸;唱摇篮曲;逗他;抱起来……
第四小组:
题目:朋友生日到了,你们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祝贺?
生答:打电话;发电子邮件;点歌;寄礼物……
最后一组:
题目:在非洲主人家里,你怎么告诉他你肚子饿了?
(学生通过动作表演来说明)
黄老师让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,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,为学生提供引导和支持。在“思维火花的碰撞”中,大家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,获取知识,感悟方法,同时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。这是真正意义的合作。
群体合作的基础是个体感悟,没有个体感悟就不能谈合作。课堂上“合作”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独立读书,独立思考,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“合作”。黄老师的问题贴近生活,生动有趣,让每个学生在“合作”的同时,能加深理解,提高认识,获取深刻的体验。问题从学生中来,是学生关心的,是他们自己提出的,这样的问题有吸引力,有挑战性。黄老师在示范如何提出问题之后,引导学生默读课文,每个小组给其他小组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,这的确是个好点子。这是尊重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成功案例。当然,合作学习不等同于小组学习,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。要创造多种形式,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,师生互动、同位交流、全班讨论等,也是合作学习。看合作学习是否有效,一看学习内容是否有价值;二看全体成员是否人人投入;三看是否有思维碰撞、情感交流。
就教师一方来说,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,又要加强指导。一是指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学习内容:自己感兴趣的,不懂的,重要的,特别是有关理解、积累、运用语言方面的;二是教师既然是学习伙伴,同样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,并且要善于用自己的示范加强这方面的指导。黄老师在学生学完自己选择的学习内容之后,提出三个有价值的问题:
(1) 动物用不同方式与同类沟通的目的是什么?
(2) 作者比较动物与人类的沟通方式,是要提出什么观点?
(3) 你认为有好的沟通工具是不是足以令人仍沟通良好?
黄老师在学生读书前提示大家:
1. 注意姿势。
2. 眼睛和书本要保持距离。
3. 留意发音要正确、响亮。
4. 注意停顿。
学生读书后,黄老师亲切地说:“课文读完的同学,请看着我,让我们用眼睛沟通。” 这些教学细节无一不透出黄老师与学生“教学相长”情景中的技艺切磋,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心智启迪。她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,又加强了指导。一是指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学习内容,主要包括学生自己感兴趣的,不懂的,重要的,特别是有关理解、积累、运用语言方面的;二是教师既然是学生学习的伙伴,同样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,并且要是善于用自己的示范加强这方面的指导。引导学生学习,体现了教师在选择、确定学习内容上的指导作用。教师在学生选择学习内容不够到位或只是零零碎碎的时候,还要注意处理好点与面,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读懂整篇课文的关系